我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发布日期:2021-06-21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观测点

指标说明

1. 培养方案与模式

改革

1.1

培养方案

1.1.1

培养

目标

1. 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的符合程度

培养方案体现OBE理念,实践教学环节比例设置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培养方案各要素匹配程度: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

2. 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

培养方案各要素匹配程度: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等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

1.1.2

课程

体系

1. 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

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持程度;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核心课程设置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

2. 课程设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持程度

课程设置对培养计划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支持程度。

3. 教学计划中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对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支持程度

教学计划中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对知识和能力要求的支持程度。

1.2

培养模式

改革创新

1.2.1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效果。 

1.2.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效果。

1.2.3 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效果

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与实施效果。

2. 教学

   资源

2.1 专业师资基本情况

2.1.1 专业生师比

专业教师指从事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未来,对于有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资质的专业,将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按照1.5和3的比例折算成本科生数,然后计算专业生师比。各参评专业,专业教师数量应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

2.1.2 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所占比例,应超过30%

2.1.3 高层次教师情况

高层次教师为学校人事处制定的《best365体育官网入口平台人才引进工作管理办法》所指人才。

2.1.4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各参评专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执行。

2.1.5 近四年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情况

1. 近四年本专业教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的授课率

教授授课主要是指教授讲授理论课,而指导实践教学环节不计算在内,无教授的专业按副教授为本专业本科生授课的授课率统计。

2. 近四年由本专业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含专业基础课)的比例

专业课主要是指理论课,而实践教学环节不计算在内,高级职称教师指具有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

2.1.6 具有行业经历专任教师比例

行业经历是指在校的专业教师在相关行业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

2.1.7 中青年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比例

中青年教师指45周岁以下(含45周岁)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能力培训指以下两种情况之一:①曾接受相关行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②曾与相关行业合作开展过科研项目。

2.2 专业教师科研情况

2.2.1 近四年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情况(20篇代表论文)

学术论文指以第一署名单位为best365体育官网入口平台发表的本专业领域内的学术论文;

2.2.2 近四年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情况

科研奖励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奖(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省政府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哲学社科奖;国家级行业协会(或学会)(包括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华医学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中国质量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黄金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奖励。

2.2.3 近四年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以第一立项单位主持国家级项目(科技部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防/军队重要科研项目、境外合作科研项目、部委级项目、省级项目(省教育厅科研立项、省科技厅立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哲学/社科基金)。

2.3 专业教师教研情况

2.3.1 近四年教师发表教研论文数量

教研论文是指以第一署名单位为best365体育官网入口平台发表的与本专业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不包括学术研究有关的论文。

2.3.2 近十年教师主持编写本专业教材情况

本专业教师主编的公开出版的本专业教材。

2.3.3 近十年教师主持省级以上教研项目情况

省级以上教研项目包括:国家及省教育行政部门教改立项、国家及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高教学会立项课题。

2.4 实验实践教学条件

2.4.1 现有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

单价1000元以上的设备。

2.4.2 近四年新增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含软件)生均值

近四年新增的单价1000元以上设备。

2.4.3 近四年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数量及各基地实习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指近四年有学生实习且签有协议的实习实践基地。

2.5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

2.5.1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情况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是指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类课程。

2.5.2 现有专业电子图书资料源个数

本专业的电子图书资料源(含学校与院、系)是指供本专业教学科研使用的、由资源提供方完成更新的、可全文下载的电子资源,不包括随书的资料光盘。

3.培养过程

3.1

教学大纲

3.1.1教学大纲制定与执行

本专业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和执行对课程目标的支持程度。

3.2课堂教学教与学模式

3.2.1课堂教学教与学模式改革与效果

本专业课堂教学教与学模式改革方案设计、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

3.3实践教学教与学模式

3.3.1实践教学教与学模式改革与效果

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教与学模式改革方案设计、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

3.4课堂教学学业评价

3.4.1课堂教学学业评价情况

本专业课堂教学的学业评价方式、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

3.5实践教学学业评价

3.5.1实践教学学业评价情况

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业评价方式、执行情况及实施效果。

4. 本科教学工程与

教学成果奖

4.1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4.1.1 历年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

项目

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包括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一流课程、立体化教材、精品教材。

4.2 教学

成果奖

4.2.1 历年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该专业教师参与完成的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5. 教学

质量保障

5.1 质量

保障体系

5.1.1 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的机制及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措施。

5.1.2 质量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否健全、是否涵盖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否有多角度的评价,质量评价措施及实施情况。

5.1.3 反馈及改进

质量保障体系是否有持续改进。

6. 培养

效果与声望

6.1就业情况与培养质量

6.1.1 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灵活就业率。

6.1.2 十名优秀校友简介

校友指17届及以后的本科生。每人简介500字以内。

6.2 在校学生综合素质

6.2.1 近四年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及参与科研项目学生人次数与专业在校生总数的比值

创新创业活动指: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研项目指:学生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各类国家、省部和市级纵向项目,以及学校科技管理部门科研考核统计的横向项目。

6.2.2近四年专业接收来华留学学历生数量

近四年专业接收来华留学学历生数量

6.2.3近四年专业派出境外交流学生数量

本专业到境外(含港澳台)高校进行交流学习3周以上的学生占本专业学生总数的比例

6.2.4近四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情况

该专业学生为获奖人之一。

6.2.5 近四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及专利受理等情况

该专业学生为发表学术论文第一或第二作者;该专业学生为专利受理限额内成员。

6.2.6五名优秀在校生简介

本专业在校生,每人简介300字以内。

6.3 招生录取情况

6.3.1近四年国家统一高考录取的本专业学生入学平均(标准)分数

本专业每名学生高考总分(不包括加分)除以该生所在省高考满分值(文、理分科)后的标准分的平均值。

7. 专业特色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情况

7.1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本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营口及周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800字以内)。

7.2 专业特色、实施过程和效果

在实践中培育和凝练出的专业特色及其效果说明(1000字以内)。

8.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情况

8.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情况

课程体系设置及配套教学文件,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9.新工科、新文科改革建设情况

9.1新工科改革建设工作或新文科改革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或在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建设改革中,体现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

 


电话:0417-2982131

邮箱:yklgzxb@163.com

邮编:115014

地址:辽宁省营口市博文路46号


电话:0417-2982131

邮箱:yklgzxb@163.com

邮编:115014

地址:辽宁省营口市博文路46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