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报考指南 > 教育时评 > 正文
大数据填志愿热给我们提了什么醒
发布日期:2019-03-04 13:59:07

今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已经结束,各地录取工作已经陆续开始。近几年,志愿填报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一些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将填报志愿App产品推入市场。比如,只要输入高考地区、预估分及目标地区,轻轻一点就能给出可冲刺、稳妥和保底三种志愿学校推荐。

掌握上千所院校的性质、特色、重点学科等基础信息,以及历年分数线的线差、录取最低分、最低位次等,对于志愿填报确有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于那些考分不理想,有竞争力但竞争力不强的考生,“知己知彼”显得格外重要。某种程度上,“报得好”可以弥补“考得不太好”的缺憾。

但是,志愿填报应该体现的是考生的兴趣与偏好。读哪所大学,选择哪个专业,不仅关乎未来的就业,更关乎考生的学业兴趣。而这方面,尽管已有机构开发出大数据分析与咨询相结合的应用软件,从职业规划、人格测评、知分填报等环节给出最合理的规划,同时对考生进行“一对一”报考指导,但鉴于个体的复杂性,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选择。

至于有商家宣称的与各地考试院合作,使用的是“内部大数据”,至少从目前而言,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此前,多地的教育考试院就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或许,商家打出“内部大数据”旗号,是为了增加可信度,仍属商业营销,其数据客观性值得商榷。

填报志愿App产品的流行,也照见了当下家长挥之不去的教育焦虑。总是希望能有一个“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总是想着把本该属于个体的选择交付给“大数据”“人工智能”,总是试图找到一条上大学的捷径。这样的想法未免太简单化了。如果“神器”管用,还要人的选择干吗?

撇开志愿填报App“神奇”的一面,仅就其工具性而言,也给教育考试部门提了一个醒。既然社会公众有广泛的需求,既然这一块的数据信息有待进一步整合,那就不妨主动用起“大数据”新工具。置身信息时代,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应该拥抱新技术,并在保证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的情况下,合理运用大数据为考生助力,为家长分忧。(胡印斌)




上一篇:高校专业调整要与社会需求共生共长
下一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Powered by best365体育官网入口平台   通讯地址:辽宁省 营口市 博文路46号   电话:0417-3555556 / 3555550   网站:www.lfyongfeng.com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