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进行‘诚信评定’,学生质疑按分排序”的微博曝料,将地处西部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06年,该学院推行的“学生诚信证”就已问世。没有人想到,在运行6年之后,这纸“诚信证”意外掀起了一场风波。(5月7日《中国青年报》)
“学生诚信证”,既是新鲜事物,却又实施已久。新鲜是因实施的学校并不多,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不新鲜是因为不仅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就已开始实践,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在2005年也有类似的做法,只不过在运行中没有受到过多关注,也没有引起较大的争议。
一项制度能够实施6年之久,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这种“从一而终”的做法,可以配得上“诚信”的称号。校方实施这一举措的目的,当然是为更好地管理和教育学生,也是“基于企业和家长的需求”。尽管在程序上,“学生诚信”的评价标准,以及评定内容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样的制度尝试,却值得肯定与期待。
有争议其实是一件好事,一方面说明“诚信证”日益重要,已经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这为发挥“诚信证”制度的引导作用,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争议的存在,有助于查找评定中的不足,以便对症下药进行完善,从而使“诚信证”的作用能够发挥到最大化。同时,通过争议,可以实现校方与学生、学校内部与外界的探讨,从而消除分歧,形成共识,扩大社会影响,在思想统一中追求双赢。
做事先做人。学校既要育才,更要育人。客观地说,在追求高就业率和学生管理方面,很多时候都存在着某种现实的冲突,一纸“诚信证”,既会给学生本人的切身利益形成影响;也对学校的就业情况存在影响。显而易见的道理在于,在用人单位和社会对诚信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诚信等级也就决定着就业前景的好坏。作为职业学校,如果在就业市场上不能成为宠儿,受影响的将是其招生率,这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途。从这一点来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推行“诚信证”考核体系,需要很大的勇气。
人无信无立,学校同样是如此。学校实施“诚信评价”,既是对学生、家长、企业和社会负责,更是对学校本身负责。在教育管理方面,应当坚持诚信教育这个主导。如果一个学生有迟到早退、吸烟、打架、作弊等恶习,这是其对学校管理承诺的失信,理应受到必要的惩戒;而诚信等级评定的结果,便是对其自身行为的客观反映,并因为利益的附带,以及后果的风险让学生对诚信心存敬畏,才能真正从“要我守信”到“我要守信”的层次转变,这样的积极意义,很难用其他方式来替代。
“诚信评价”应当成为社会管理、引导社会诚信回归的一种手段。国外之所以有较好的信誉环境,皆源于严密而科学的诚信评价,使诚信变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如果一个人在诚信方面有了污点,就可能寸步难行,处处受限。在我看来,“学生诚信证”不过是将社会问题学校化,将这一社会管理工具用于学生,既达到了管理学生的目的,又实现了人格教育预期,理应得到支持、呵护和推广。